首页 > 深度聚焦 > 详情
中山力争2018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8年04月13日 00:00 | 来源:南方日报 | 分类:深度聚焦

每一个晴朗的早晨,位于中山城区南郊的树木园早早地迎来大批健身的市民。老人在树荫下伸胳膊踢腿,年轻人绕着登山路慢步小跑。“共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更加美丽中山”,对于每个来过树木园的人而言,大门口的这条醒目标语是再熟悉不过了。

五桂山风貌

事实上,这条16字标语并不仅仅是一句简单响亮的口号。它既契合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山发展四大定位中“打造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的要求,又彰显中山创建五桂山国家级保护区、金钟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广东中山翠亨国家级湿地公园三块“国字号”招牌的壮志雄心。

2016年,中山正式发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6—2018年)》(以下简称“创森方案”)。创森方案指出,中山将贯彻“绿染宜居水乡、林荫和美中山”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以自然资源本底、山水禀赋特色、历史人文传承为基础,立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需求,以城市绿地、乡村森林建设为点,以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线,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片,按照接近自然的方式建设与管护,通过两年努力,将“点”“线”“片”有机串联成整体,实现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标准,2018年年底前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建护统一

全面保护生态公益林

通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作为“国家生态市”的中山得以“绿上加绿”。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山市域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与40%,生态公益林的一、二类林率达到100%,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并稳居珠三角前列。

每年3月12日至4月12日的“全民修身绿化月”,在中山城乡都会看到热情洋溢的人们积极参与绿化植树、爱绿护绿的活动。借此,中山以“认种、认养、认捐”创新义务植树活动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搭建回馈社会的平台。在“十二五”期间,中山以兴中道、岐江公园、树木园、岐江河“一河两岸”景观带为载体,采取认种认养认捐、主题林冠名等多种形式,让社会各界进行认种、认养,充分体现“全民绿化齐修身,共建和美新家园”的活动宗旨。

人和树之间结成对子,开展不同主题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0.6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30.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60%左右;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216万人次,折算植树近5000万株,市绿化专账收到认养资金6600万元,建设“修身林”“感恩林”“合家欢林”“及第林”等主题林400多片。特别是通过种植“扎根林”等载体,异地务工人员在种下树苗的同时种下了希望,新老中山人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光荣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在于“建”,也在于“护”。早在2014年,为更好地保护稀缺的林地资源,中山把93%的林地划入省市两级生态公益林,创新性提出并实施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量化。这种方式有效平衡“林地多”与“林地少”镇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林地多”镇区支付的成本少、收到的补偿多,“林地少”镇区支付的成本多、收到的补偿少,化解了镇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2016年,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提高到100元每亩,2017年将进一步提高,达到120元每亩。

同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山完成《中山市林业生态红线划定规划》的编制与林地“一张图”数据建库工作,实地踏查15597个小班和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水库、鱼塘等),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的河流湿地,划定林地红线面积28900公顷、森林红线面积41131公顷、湿地红线面积43693公顷、物种红线面积4240公顷。

接下来,中山将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严格管控林业生态红线,强化用途管制,严守各条林业生态红线。全面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强全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设,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并且,加大林相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改善林地生产力,提高森林质量,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

水路一体

全方位编织城市“绿网”

站在港口镇木河迳河涌南岸,可以清晰看到河堤上已建起人行道,老人、孩子悠闲地散着步,绿意盎然的植物覆盖在岸边坡地。木河迳,这一条曾让当地村民又爱又恨的河流,如今已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的景观。

作为中山滨水绿色廊道建设的重要内容,木河迳两岸的整治成功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涵养水源、造林绿化、净化空气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创森方案指出,今后中山将加大市内范围主要河道、河涌、库塘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运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营造具有多层次的丰富景观林带,构建持续连片的滨水绿色廊道,保护城市河流、重要水源地,为候鸟提供生态迁徙走廊,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河道、河涌综合整治,加快未开发河道两岸绿化建设,推进已绿化河岸提升改造,完善滨水绿色廊道建设,确保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4%以上。

同时,加强对洪奇沥、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等13条省管河道,以及市内岐江河等主要河流河涌两岸绿化建设,根据岸边实际情况,选择乡土阔叶树种,搭配灌木,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景观林带;充分利用河涌沿线的重要节点,结合园林造景的手法进行河岸景观规划,建设带状滨水公园,充分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实现生态、美观与游憩功能的有机结合。

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河道为框架的生态景观林带,更是构筑了一张城市“绿网”,不但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据市林业局统计,仅在“十二五”时期,中山统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森林进城围城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等专项工程建设,新建与改造绿地面积近450万平方米,新种与提升道路绿化1000多公里,新增森林公园9个。2016年,全市新增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1个。

目前,中山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覆盖率已达85%、水岸林木绿化率83%、道路林木绿化率95%。接下来,中山将全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城市道路干线绿化建设,因地制宜,注重绿化质量,建成结构优、健康好、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森林生态景观林带,提升城市环境。

此外,中山将加快新建高速、城市道路干线沿线绿化建设,加大道路干线绿化断档路段补植增绿,提升改造部分路段绿化建设质量,以高大乔木为主,搭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塑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构建城市道路绿色生态廊道网络,绿化长度288公里。各镇区积极对本辖区内主要道路绿化较差、绿化断档部分路段进行提升改造,争取每年完成一条主要道路绿化,确保全市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5%以上。

森林湿地

构建多功能生态保护体系

在中国灯都(古镇)国际灯光文化节上,作为新启用的主会场,占地面积1134亩、总投资达3.2亿元的古镇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大放异彩,淋漓演绎灯光文化夜景。该公园内设观景台、小溪湿地体验区、灯光浮桥、游船码头、主题花园、山丘林地、棕榈岛等特色景观,配置超过220多种植物。此外,园区配套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

湿地是地球之肾,既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还能够丰富市民休闲游憩的选择。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的工作部署,包括古镇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在内,3年内中山将重点推进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南朗崖口省级湿地公园、坦洲金斗湾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小榄菊花文化湿地公园等23个市级(含生态修复型)湿地公园建设,计划增加湿地面积11450亩以上。

同时,中山将继续完善一批现有湿地公园,引导各镇区结合实际情况适地建设一批镇村级湿地公园,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多类型、多层级、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力争到2020年成功打造3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即五桂山国家级保护区、金钟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中山翠亨国家级湿地公园。

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被称为中山的“市肺”。保护区总面积19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为17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84平方公里,对于调节全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中山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15万亩森林进行提质增效,引进建群性、乡土性、观赏性树种共40多种,种植优良袋苗1500余万株。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中山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逸仙水库周边森林资源和长江库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及宣教展示水平,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提升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发展,力争近期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远期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接下来,中山将整合金钟湖公园、树木园等主题园区以及周边森林资源,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近期建设成为省级森林公园,远期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另外,继续加快完成丫髻山、铁炉山、蒂峰山、大尖山、碑角头、沙边、凤凰山森林公园,以及树木园三期、田心森林公园二期等9个公园建设,努力实现建有数量适合、类型丰富、分布均匀的森林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游憩场所,满足市民健身、休闲、旅游等生态需求。

三大转变瞄准五大方向部署落实“创森一号工程”

中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年绿化美化提升 建设更加美丽中山”的主题工程。中山绿化美化要按照整体布局、全面铺开的原则,采取科学统筹、务实推进的方式,实现“一年立竿见影、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基本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即按照2017年完成50%、2018年完成30%、2019年完成20%的“532”进度要求,建成一批以开花树种为主题的成林、成带、成片、成规模绿化景观新亮点。

“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既是“创森”工作的科学载体,也是“创森”工作的有力抓手,更是“创森”工作的重大创新,这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创森一号工程”。从现在开始,要从抓谋划向抓推进转变、从抓沟通向抓对接转变、从抓建议向抓落实转变,把想法变成措施和办法,最终化为实际行动。

其中,要着重落实五大方向。首先,便是森林的绿化美化,要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积极实施林相改造,大力推广珍贵、彩色树种造林,达到山上点缀、山脚环带的多彩森林景观效果。其次是城区的绿化美化,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交通枢纽节点、人行天桥、立交桥、闲置地等进行重点彩化提升。

此外,应注重公共绿地的绿化美化,在新建城市公园、滨河湿地公园以及河涌整治配套公园的绿化规划、设计、施工上,加强开花植物的推广应用。依托原有公园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园内主题开花植物的种植面积,营造更大规模的“花景”。同时,充分利用废弃厂房建设和改造一批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小游园,通过植物的精心配置美化街景,拓展居民的休闲空间。

要加紧廊道的绿化美化,高起点抓好道路沿线的彩化景观建设提升,力争每条主要道路都有层次分明的绿化种植和色彩季相。今后3年,每个镇区要建成1条以上以开花植物为主题的绿化示范路。最后,要打造精品样板工程。2017年至2019年,以“方便市民观赏、形成示范效应”为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基础较好的东凤镇、博爱路等项目作为样板项目,打造具有规模、特色突出的市级花色主题绿化亮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绿化美化主题景观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科学种植。学习、复制广州的做法,按照大种不滥种的原则,根据现有绿化环境,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实施林相改造,选取全冠树种以组团式混交种植;对于新建及改造道路绿化、绿色廊道,可采用间种增色主题树种;对于人行天桥、立交桥,可采取在两侧挂种勒杜鹃的方式;对于公园或地块面积较大的地方,可采用小组团方式种植;对于周边绿量较大的地方,可采取建设特色路段的方式,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镇区创森典型

翠亨新区:将依托57公里长滨海岸线资源和万亩红树林湿地,投资3.68亿元打造人水和谐、与水共生的生态滨海环境。其中,建设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保护和恢复湿地公园及其周边自然资源为重点,以改善和恢复红树林湿地资源、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为核心,以厚重的中山文化、丰富的湿地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内涵,将公园打造成一个具有红树林特色、彰显中山文化的新名片。同时,将投入1.2亿元推进中心河公园建设,投入4200万元提升金山公园和金水湖公园。

古镇镇:将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示范镇”为目标,每年设立5000万元绿化基金提升绿化水平,围绕“森林进城围城、绿色廊道体系、乡村绿化美化、全民绿化修身”四大工程,重点打造灯都湿地生态公园、海洲城际中心湿地公园、中心河滨公园、龙鳞沙休闲农业园、西江森林长廊等主题公园和生态廊道,推进完善旧城区、厂企、社区绿化以及街心公园等建设,倡导全民积极参与“三认”推动绿化大行动,营造生态宜居、幸福和美之城。

三乡镇:计划在3年内力推城乡绿化建设再升级,建设绿色和美家园。该镇在完成创森“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将再投入1亿元开展“三年绿化美化提升”行动,对罗三妹山公园、小琅环公园、文阁公园等进行景观提升,以城镇出入口主干道、广场校园、公园街区为重点,以种植色彩鲜艳、颜色丰富的植物为主调,再造一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进而营造提升一道道浓淡相宜、多层色彩、各样风姿的景观线,让三乡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更加高值、更加动感。

东凤镇:将积极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蓬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森林小镇、宜居东凤”。在创森期间,重点推进湿地公园、滨水绿色廊道,进一步优化城镇、街道的整体绿化水平,提升城镇森林质量,完善森林景观格局,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全力推进森林小镇示范镇建设,充分发挥地处珠三角水网发达、河涌丰富资源优势,利用堤外滩涂、道路两旁、河涌两岸等用地,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扩大森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