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聚焦 > 详情
擦亮“生态底色” 守护“发展绿色”
2018年03月29日 00:00 | 来源:李丹丹 中山日报 | 分类:深度聚焦

  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绿色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3月12日,恰逢第40个植树节,中山发起了“我为创森添份绿——2018年万人植绿活动”。除中山树木园、翠亨金水湖公园为主副活动场地外,全市25个镇区均设有植树活动点,近万人参与其中。
  绿色是中山城市发展底色,也是中山一张城市名片。我市一直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
  今年是中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攻坚、冲刺的一年,中山着力建设更高的生态文明,着力营造更优的城乡绿化环境,着力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力求将生态新型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双发展、双提升。
  绿色环境
  营造更多绿色空间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春节过后,市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金钟湖公园和气象公园四大公园陆续复工。
  在该片区我市规划了由八大公园组成的金钟湖公园群,已经动工的四个公园项目总规划面积1652.8亩,总投资约21.13亿元。四个公园坐落在金钟湖公园群的核心位置,各具特色。金钟湖公园以绿道为载体,定位为兼顾湿地景观的运动型健身公园;古香林公园和气象公园定位为综合性文化公园;儿童公园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提供游戏、科普及文体活动场所。金钟湖公园群的陆续动工建设,将进一步巩固中山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市把创造更多更好的自然环境和绿色空间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一大批城市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森林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去年彩虹绿洲公园二期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紫马岭公园儿童活动完成设施升级改造,逸仙湖公园儿童活动设施完成建设,东区三溪村等5块闲置地完成街头公园的改造等,都为城区增添了更多绿色空间。另外,五大组团式体育公园中的东北组团、西北组团和东部组团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完成、当年投入运营;五个组团式儿童公园也已完成选址工作。
  中山以营造更多绿色空间、提升群众对创森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努力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街头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等为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公园体系,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生态需求。绿色和生态已成为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环境生活品质,还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
  中山还以“三年绿化美化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辖区内公园、道路、河岸、节点等公共绿地,向生态化、森林化、色彩化、景观化发展。同时,鼓励各镇区实施绿化美化计划,突出“岭南特色、中山元素”,对城镇主要出入口、交通枢纽节点、人行天桥、街心公园等进行“增花、增色、增彩”,为打造全域森林小镇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中山完成了中山路立交桥与人行天桥、国道G105中山段细滘大桥至沙朗段13座跨线桥、广珠西线中山段南头、江中互通、板芙出入口及江中高速横栏出入口、翠桂线、田心森林公园、树木园等绿化美化提升重点项目32个,总投资近1亿元。
  绿色发展
  坚守生态环保底线让天更蓝水更清

  3月3日上午,中山市益达服装有限公司燃气锅炉顺利通气点火。负责益达公司锅炉管理的王建文表示,将原先的燃柴锅炉改成现在的燃天然气锅炉后,试运行一个月燃烧天然气约30万立方米,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煤渣等废气废物的排放,保障了周边空气的洁净度,助推企业绿色发展。
  为了让天更蓝,近年中山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去年中山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8.1%,实现PM2.5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为改善空气质量,市环保局深化高污染锅炉、窑炉整治,去年完成10台高污染锅炉和7台玻璃窑炉整治,组织评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实施情况,筹划推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大至全市范围。另外,我市还加强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市环保局出台《中山市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实施“一企一策”,下拨750万元奖励资金到20个镇区,实施“以奖促治”;开展固定源VOCs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编制《关于加强中山市涉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环保准入的通知》等系列方案;建成全省首个家具行业“共性工厂”。在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方面,目前我市已起草《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对开展扬尘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职责权限、执法规范、协作与配合、监督与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同时还成立了改善空气质量协调联动和大气重污染应急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建立工作微信群等方式协调部门和镇区落实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为了让水更绿,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今年中山继续坚持“系统治水”思路,统筹岸上源头治理与水体综合治理,打好治水攻坚战。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河长制考核问责机制。严格执行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涉河活动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启动15个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做好截污纳管、控源减排、清淤活水和生态修复工作,严控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排放。去年中心城区秤钩湾涌、员峰新涌、渡头涌、莲兴涌、羊角涌、大滘涌、马恒河、白沙湾水体整治工程已完成,河涌黑臭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今年中心城区将继续推进情景路北侧河、渡头涌、秤勾湾涌等10条河涌水体整治提升工程以及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同时加强排水管理,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水行为,并加强排水管的日常检测维护,对中心城区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查漏补缺,力争2018年底完成中心城区既有污水管道的修复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升的发展大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中山这些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绿色生活
  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环境治理包括很多方面,生活垃圾分类是绿色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处理好生活垃圾,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容易造成新的空气或地下水污染。中山一直重视垃圾处理问题。通过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以“组团处理”形式建设日总处理能力达3100吨的中心组团、北部、南部三大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今年中山将加快推进中心基地三期和北部基地三期项目建设,实现2018年底点火。
  去年中山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制定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天明花园A 区、盛景尚峰、市住建局等3个小区(单位)进行试点。目前垃圾分类对居民约束力不强,执行力度还不够大,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还不强,分类垃圾知识缺乏。为此,今年中山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宣传力度,对分类收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配套相应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有害垃圾储存仓库、可回收物储存仓库,基本建立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随着我市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具的更新换代也随之加快,从而产生了废旧沙发、旧床褥、旧衣柜、废弃电器等大件垃圾,处理大件垃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山推行了大件垃圾定点投放和预约收集方式并建立了大件垃圾破碎处理车间,有效解决了大件垃圾收集的问题,也实现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一方面,道路清扫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将市民随意丢弃在道路附近、垃圾屋旁边的大件垃圾收集至附近垃圾中转站;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各垃圾中转站划出固定区域给居民投放大件垃圾,市民也可拨打大件垃圾收集专用电话:0760-88633240,告知丢弃大件垃圾信息,环卫作业公司车队按照与市民约定的时间上门收集,再把大件垃圾运送至破碎处理车间。据统计,自2017年4月份垃圾破碎处理车间投产至2017年12月底,已处理大件垃圾2400多车50000余件。
  绿色行动
  全民参与处处添绿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3月12日,恰逢第40个植树节,中山发起了 “我为创森添份绿——2018年万人植绿活动”。除中山树木园、翠亨金水湖公园为主副活动场地外,全市25个镇区均设有植树活动点,近万人参与其中,种植各类绿化大苗1.2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240多亩,再掀全民绿化、全民创森的热潮。
  早在2012年,中山就开始将义务植树“三认”(认种、认养、认捐)与“主题林”植建有机结合,倡导社会各界朋友认种、认养、认捐纪念树、纪念林、公益林,通过人与树结对子,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全民动员大种树,适树适地多种树,科学规划会种树,树木立德种好树”的浓厚氛围。近几年,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山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活动蔚然成风。据统计,2017年中山义务植树直接、间接参与人数达258万人次,尽责率100%,种植树木798万株。其中去年“绿化月”期间,全市栽下 “多彩林”“同心林”“发改林”“台商林”等主题林近30片,种植以凤凰木、蓝花楹、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等开花树种为主的近8万株树苗,新增绿化面积344亩。
  中山还积极向广大市民“心中播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绿化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还能增强人们植绿护绿爱绿的意识,为绿色中山添绿,共建共享绿色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