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聚焦 > 详情
候鸟悦人兮 人护鸟栖息
2018年12月19日 00:00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类:创森动态,深度聚焦

  每年的秋冬季节,大批候鸟南迁,长途跋涉来到温暖的广东,其中不乏珍稀候鸟。候鸟的到来,为城市带来了生机,在深圳的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深圳湾公园,中山坦洲、南朗一带的红树林湿地滩涂地区,人们手持望远镜和照相机,观测和欣赏候鸟飞翔觅食。候鸟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城市空间的拓展,如何保留候鸟的栖息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自然意识的提高,城市对候鸟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深圳升级“候鸟酒店”,扩大红树林湿地面积,将候鸟观测作为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实施湿地保护计划,严厉打击拉网捕鸟。
  那些翩翩而至的水上“精灵”,无言地讲述了城市、人与候鸟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每年的10月到来年3月,地处东亚到澳大利亚这条候鸟迁飞路线上的深圳和中山,陆陆续续迎来许多水上的“精灵”。
  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黑尾塍鹬、白腰杓鹬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数以万计的候鸟在环深圳湾一带的滩涂和中山南朗崖口的稻田中盘旋和觅食,它们或把鱼虾肥美的珠三角当作越冬地,或在此中途停歇补充能量后再向遥远的澳大利亚迁徙。
  据了解,近三年来,深圳的候鸟数量逐年增多。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深圳湾以及跨越深港两地的大片红树林湿地,每年冬季能吸引189种10万多只候鸟在这里暂歇。2017年相关鸟类调查数据显示,全球黑脸琵鹭共有3951只,其中375只会在深圳湾过冬,占总数的近1/10。
  而据调查显示,中山共记录到鸟类156种,主要是白鹭、池鹭、苍鹭、黑领椋鸟、黑水鸡等,占全省已记录鸟类的30.59%,其中黑领椋鸟的规模最大,约5万只。
  修复城市湿地 凸显生态功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今年深圳、中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中湿地保护是重要内容之一。3年来,深圳着力修复深圳湾湿地环境。中山市建立了2000多亩红树林保护区,中山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明年将部分对外开放。到2020年,深圳、中山两地湿地公园将分别达到13、20个。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长期研究候鸟的栖息环境变化,他欣喜地看到,国家在湿地保护策略上有了可喜的转变。“以前的策略是圈地管理,主要是增加湿地面积,现在开始注重积极管理,追求湿地的生态功能。”
  李燊说,以往对湿地的保护,很少考虑候鸟的栖息,现在一些比较好的湿地公园,有人工堆岛,有保育区、严格管理区,给鸟类更多的栖息环境。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近年来在积极管理上做出很多尝试。比如鸻鹬类的候鸟,因对天敌的警惕性和觅食习惯,需要开阔的觅食环境,基金会就在其托管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集中清理银合欢等外来物种,开拓了候鸟的迁飞廊道。
  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鱼塘,基金会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展开“候鸟酒店升级计划”,将原本分割开来的小鱼塘合并打通成不规则的缓坡、小岛以及深度不同的浅水区域。这样,在深圳湾涨潮时,候鸟可以在小岛上停歇休息。
  他们与候鸟的故事
  这里有一些关于城市、人、候鸟的故事。
  一对夫妻,从喜欢观察候鸟优美的身姿开始,开了微信公众号做自然教育,筹款为候鸟留下一方藕塘。
  一个生物老师,整整16年,从喜欢摄影到鸟类调查,把观鸟带入课堂、亲手编教材,给学业压力巨大的学生带来笑声和保护自然的观念。
  卸下本职工作,业余时间他们是一群普通的“鸟友”,虽然人数不多,他们却用点点滴滴的行动,还候鸟一片更好的环境。
  说起自然教育,吴娟说:“我们提倡的自然教育能建立人与自然、人与鸟类之间的联系,大家自觉地爱护自然,保护候鸟。”
  “神雕侠侣”:为保留藕塘栖息地募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候鸟的栖息地近年来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这让观鸟爱好者们从以往单纯的观鸟拍鸟,开始考虑做些什么。
  中山的一名普通市民曾毅峰和他的妻子吴娟决定做一对保护候鸟的“神雕侠侣”。吴娟今年牵头发起了一个保护候鸟栖息地的活动,位于中山南朗镇崖口村的莲藕种植塘湿地,面积450亩,每年莲藕收成之后,自然形成的湿地成为中山冬候鸟重要的栖息地,也是中山候鸟多样性集中最丰富的地域之一。
  不过2017年以来,莲藕收成后,藕塘承包方为增收,冬春两季会提高水位,用以养殖鱼虾,因水位升高的缘故,许多候鸟被迫流离他处觅食。吴娟发起的项目通过筹款的方式来补贴承包方的损失,换取承包方控制水位,给候鸟留下栖息的空间。
  “我们当时筹款的目标是5万元,没想到很快就筹到了4万元,观鸟爱好者们都非常踊跃地参加。”这让吴娟感到欣慰,“说明大家还是很关心身边的自然环境。”
  从摄影爱好者,到观鸟爱好者,再到保护鸟类、传播保护自然的意识,是很多像曾毅峰、吴娟这样的鸟类爱好者走过的路。
  生物老师:自编教材把观鸟课搬到野外
  田穗兴是深圳福田中学的生物老师,2002年开始喜欢摄影的他逐渐走上观鸟和鸟类调查的道路。之后,他找到了同好的组织深圳观鸟协会,这个民间组织从2004年刚成立时的7个人,目前已经发展到700多人。
  在深圳福田中学的生物教室,两个干燥箱里装满了相机和望远镜,书架上摆满了自然教育书籍。田穗兴在课桌上拿起一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的教材说:“这是我编的校本教材。”
  现在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在田穗兴看来,观鸟赏鸟让学生接触自然的同时减轻学业压力。从2002年开始,田穗兴开了观鸟特色课,每周两节,他就带着学生们到深圳湾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野外研习。
  除了野外观鸟,2005年田穗兴编写了课程的校本教材,给学生传授湿地的功能、红树林的动植物、鸟类的识别,课堂与野外研习的结合,让学生对自然知识更易吸收。2015年,田穗兴的观鸟课入选了“深圳好课程”评比。
  观测和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这项工作虽然单调乏味,但却可以通过数据变化感知候鸟的环境变化,比如,黑脸琵鹭的增长直接反映了候鸟生境的向好。这种研究性思维同样被田穗兴带到课堂中,学生在野外研习中发现的问题,去做一些研究性学习和课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然保护意识。
  李燊说,进入观鸟黄金季后,基金会依靠其运营的数家自然教育中心,改变了以往说教式的科普宣传,每周组织学生和市民参加观鸟等体验式自然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公众保护自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