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冬日里的河南省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充满诗情画意,白天鹅、飞鸟、山水、田林、草木相互交融,宛若一幅雅致的自然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三门峡地区2.85万公顷黄河湿地的一个缩影。
湖滨区王官湿地、三门峡黄河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区桥头湿地,灵宝市北营村、北村村、老城渡口、鼎湖湾等水面宽阔、食物充足、环境安全的浅水水域,都是白天鹅等候鸟栖息的理想乐园。
白天鹅的习性是奔着库区找食物。枯水季节,农民在黄河滩涂种植大量的黄豆,从灵宝市大王镇至三门峡市王官村有6000余亩,农民收割后,地上掉的黄豆没收净,经水淹后距离水面1米左右,正是白天鹅能够吃到食物的最佳距离。每年11月、12月麦苗长势旺盛,也给白天鹅提供了食物。
白天鹅作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的主要保护物种,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都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至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从最初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数千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观天鹅、赏美景。
湿地作为物种基因库,不仅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的乐园。据了解,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121种,主要为天然草本植物和农作物,植物资源丰富;动物450种,鸟类276种,鱼类84种,昆虫58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鹳、大鸨、白头鹤、中华秋沙鸭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灰鹤、鸳鸯等34种……今年10月,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灵宝市境内的黄河湿地日常巡护时,发现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鸟中大熊猫”大鸨的身影,这已是巡护人员连续5年在三门峡境内的黄河湿地上观测到这种珍稀鸟类,此前最多的一次曾观测到100多只大鸨。该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说:“大鸨的警惕性很高,远离村庄人群且空旷开阔的三门峡黄河湿地滩涂成了迁徙的大鸨落脚停歇、越冬的首选,连续5年发现大鸨,也印证了三门峡的自然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人人有担当,才有好生态,在相关部门加强保护区管理的同时,周边群众保护湿地、爱鸟护鸟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三门峡市区的公交车、公交站牌上,人们时常能看到“保护湿地 留住天鹅”的宣传标语;在三门峡南站,湿地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片循环播放,全国各地的游客通过这一窗口得以了解三门峡市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三门峡市区大中小学的校园里,有关湿地保护的宣传活动接连开展,湿地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小知识融入有奖竞猜的趣味活动中,时时调动着学生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十几年来,关于湿地保护的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如今,湿地对三门峡市民来说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保护湿地及野生动物早已化成人们心中的共同愿望,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志愿团体时常自发参与保护湿地的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三门峡的生态环境作贡献。
黄河之滨,湿地绵延两万余公顷,三门峡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候鸟天堂、动植物乐园,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尽显自然和谐之美。湿地,与三门峡同呼吸、共命运,优美的环境令游人流连忘返,也让生活于此的人们共享生态的滋养。
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三门峡市,三门峡黄河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这些“白衣仙客”来此越冬的重要因素。
在这片湿地的滋养下,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共同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带动了三门峡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百姓带来了收入。
人与湿地息息相关,当人们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从管理者到老百姓也都投入到了保护湿地的行动当中。无论是管理上的巡护、宣传、科研,还是市民的意识增强和自发行动,都满怀着人们对这片湿地深深的爱。“保护湿地 留住天鹅”早已不仅仅是一条宣传标语,更是人们心中共同的期待,寄托着对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美好愿望。
近年,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呈现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专程赶来观景赏鸟的游人摩肩接踵,人与动物借助湿地和谐共生。黄河湿地依照大自然的法则,持续在涵养水源、调节局地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默默地贡献力量,崤函大地因有着这张生态名片而更添光彩,生活于此的人们也因与湿地为邻而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