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

从环保“模范生”到“国家生态市”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在中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近年来,我市立足广东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总结运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成果,在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与出台了一系列新思路与新举措,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再上台阶。
  编制规划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每逢节假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便游人如织。升级改造后的景区,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沿途鸟语花香绿意盎然,原生态桑基鱼塘展示农耕文化,咸水歌醉龙舞传递着地域特色……南朗伟人故里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早在2014年就被写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作为重点项目推进。2016年11月4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只是我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编制发展规划、划定重点项目、制定工作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体系。2014年,《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年)修编》经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于当年12月31日正式印发实施。为制定与规划修编相配套的工作方案,我市还编制了《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设计了6大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镇区,规划了15个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覆盖全市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今年我市印发了《中山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划定了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黄圃省级地质公园、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法定保护地为生态保护红线区。
  此外,我市还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运用GIS 技术、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对神湾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该经验在全省审计系统进行了宣传和经验推广;拟定2017年镇区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了“生态宜居”考核指标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比不低于20%。
  制度创新 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
  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生机盎然,成片的林地郁郁葱葱,漫步山间小道让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是中山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全市的“市肺”,保育着一方水土,净化着周边空气,更维系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由于上万亩林地被划入生态公益林,不允许进行经济开发,五桂山桂南村村民守着万亩林地却收益有限。
  不仅发展机会受限,而且根据早前的生态补偿政策规定,农田和林地比较多的镇区政府,还需拿出配套资金进行生态补偿,进一步增加了这些镇区的财政压力。反之,对部分没有农田或林地的镇区来说,不但有大量机会来发展经济,还不用配套资金来保护生态,这就与生态补偿的“公平”原则相违背了。2015年,这一“窘境”得到改变。当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型”生态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将各镇区的公益林和耕地与镇区面积的比例总体考虑,综合计算生态补偿资金,其中公益林和耕地较少的镇区作出补偿,反之则接受补偿,并且逐年提高补偿标准。
  据市环保局统计,到2017年全市生态补偿资金约为1.7亿元。今年,我市又启动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确定未来五年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分别执行500、250元/亩/年的生态补偿标准。目前,我市生态补偿范围已实现森林、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守护底线 让天蓝水更清
  在神湾镇福懋兴业(中山)有限公司锅炉房内,一台20吨的天然气锅炉正在工作。2017年12月,该公司主动投入150万元购买设备,将原有燃煤锅炉改造成为燃气锅炉,并于今年1月投入使用。锅炉改造后,改善的除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还有周边的空气质量。“以前用燃煤锅炉,我们还要加装废气处理设施。但处理后排放的废气,氮氧化物排放也有100毫克/立方米以上。”该公司公用科科长黄锐华介绍说。今年5月,我市将全市范围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今后新建锅炉只准使用清洁能源,已建锅炉,必须像福懋兴业一样,在2019年6月30日前需完成改造。
  实施最严格的禁燃政策,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保障“天蓝”的举措之一。此外,我市还加强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市环保局出台《中山市固定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实施“一企一策”,下拨750万元奖励资金到20个镇区,实施“以奖促治”;出台《中山市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强化工地扬尘防治,实施《中山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对“六个100%”措施进行量化;推进“中山市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建设”,实现监测、预警、执法等精准监控,试行“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山市污染天气预警管控能力及响应速度。
  20余年前,城区九曲河采取清淤、覆盖的治理方式;20多年后,中山却主动揭盖治水。位于恒大二期外的排洪渠,原本是一条长约1500米、被覆盖的沟渠。今年初,我市主动开盖整治恒大二期排洪渠,对实体实施整治提升工程。如今,经过治理的排洪渠已经由“黑”转“绿”,再也闻不到臭味。
  恒大排洪渠,是我市系统治水的缩影。近年来,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启动15个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做好截污纳管、控源减排、清淤活水和生态修复工作,严控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排放。去年中心城区秤钩湾涌、员峰新涌、渡头涌、莲兴涌、羊角涌、大滘涌、马恒河、白沙湾水体整治工程已完成,河涌黑臭现象得到一定改善。截至今年11月,中心城区既有污水管道的修复工作全面完工。
  威水历史
  20年前中山已是环保“模范城市”

  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目前正在市博览中心举行。在“城市建设翻新篇”部分中,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照片,再现了近30年前我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1990年,我市便开展整治岐江河行动,对一河两岸12家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对当时的5大糖厂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水排放;改进西河水闸引水冲污,建成城区九曲河、洪家基涌和方基涌的清污分流覆盖工程。这张黑白老照片,反映的正是当年对九曲河进行的清污分流覆盖工程。照片里,身穿白色短袖衬衫、头戴草帽的工人,正在烈日下施工。工人们将河道清淤后,用水泥板覆盖河面。
  这张“穿越时空”的老照片,是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领导牵头、部门联合、全民参与,我市于1998年12月10日,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拿回第一个“国字招牌”后,我市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于1999年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并没有立下豪言壮语,只是默默迈开了漫漫长路的第一步。2004年,已获得生态示范区称号的中山又调高了目标,希望创建生态示范市。这个目标一瞄就是7年。那一年,全市只有一个中嘉污水处理厂,城区以外的20个镇区,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那时的中山没有一个垃圾处理基地。镇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很大难题,电子废物和废旧机动车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全市比较大的内河涌有298条,调查结果却表明:内河涌水质73%超标,流经城镇中心区河涌90%出现超标,部分发黑发臭。
  随着国家生态市创建步伐的推进,2005年起,我市推进内河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物处置、生态绿化、生态保护、湿地恢复、矿山复绿、生态农业、食品检测、污染监控、优美乡镇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以污水处理为例,至2010年,我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建成了2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系统,日污水处理能力达9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能力是上世纪末的近十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级市。
  2011年7月15日,我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手记
  通过数字看“绿色中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理念的中山,几千字的篇幅,很难一一展现中山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成果。记者在回顾历史、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组组数据或许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今年10月,中山再捧回一块“国字号”招牌——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推窗见绿、出门进林”的中山,目前已建成开放的各类主题公园共有55个,277个村居基本实现细胞公园、口袋公园全覆盖。今年,按建设规划,我市重点推动南朗崖口、三角金鲤湾等15个省级、市级、镇级湿地公园,沙溪凤凰山、三乡尖角岭等5个森林公园,金字山、金钟湖等21个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建设。
  森林群落不断健康发展,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源和栖息繁育地,野生动物物种种群不断回归,生物多样性不断上升,黑脸琵鹭等环境指示重点物种数量较历年明显上升。据调查,中山市域面积虽然不到广东省面积的1%,但生活在域内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就有298种,占广东省已记录928种的32%。
  同时,我市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也取得不俗成绩。当前,全市共创建247个生态示范村,占全市比例90.5%。建成国家生态镇18个,广东省生态示范镇15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社区)247个,并推动18个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据统计,全市共有61所省级绿色学校、251所市级绿色学校、116个市级绿色社区;建成12个“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38个“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秀美村庄创建实现全覆盖。
  山更绿的同时,中山的天也更蓝。据统计,2017年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5天,达标率78.1%,较2013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PM10、PM2.5、N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9、33和36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同比分别下降了25.8%、31.3%和16.3%。今年,我市4、5、6、7月空气质量均排入全国前十。
  今年,是我市连续第三年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
  链接
  中山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

  ●1998年
  中山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9年12月1日
  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山市成为第四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2005年4月20日
  中山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首批通过复检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8年年底
  全市总投入38亿元建成了20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75.5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58%,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一镇一厂”的地级市。随后,中山顺利通过生态市“省考”;
  ●2009年11月
  中山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
  ●2010年10月10日
  国家环保部拟命名中山市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2011年7月15日
  中山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2013—2015年
  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结果中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
  ●2014—2016年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优秀,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前列;
  ●2018年
  中山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山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